慕善村,是一个典型花腰彝聚居山寨。该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保留有花腰彝传统的民族语言、文字、歌舞、手工刺绣服饰等原生态民族文化,保留有上百年、连片壮观的古老土掌房,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发源地,土掌房村落保留完整,有“小不达拉宫”之称,依山而建,户户相连,气势壮观,被美中文化交流中心的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级艺术精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慕善村根据自己特色,选准了发展文化产业这条路子。从加强传承保护和开发花腰彝民族文化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入手,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成了今天集花腰歌舞、女子舞龙、手工刺绣、花腰彝语言文字传播、民间土掌房为一体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名村。
花腰歌舞:花腰彝“女子舞龙”是石屏县慕善村花腰彝人民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富有典型色彩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花腰彝是彝族尼苏支系的一个小分支,因其妇女服饰色彩艳丽,腰带上的绣饰、纹饰格外精美而得名,俗称花腰彝[1]。全部人口约4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龙武镇、龙鹏镇和玉溪市峨山县大棚租、小棚租等地。传统的花腰彝“女子舞龙”是每年春节过后“祭龙(竜)仪式”中最为精彩的活动形式之一。现在花腰彝“女子舞龙”活动已发展成为慕善村花腰彝人民对外进行文化交流、旅游开发的重要文化名片,流行于村寨节庆时的民间艺术展演和国内外大型表演舞台,集中展现了花腰彝人独特的民族艺术风采和文化魅力。
民族刺绣: 哨冲镇的彝族群众被称为“花腰彝族”,这一称谓与他们的传统服饰色彩艳丽,腰带上绣有精美的花纹有关。 一个精美的刺绣产品,首先要剪出刺绣图案,将图案粘贴于特制的布料上,再选取不同颜色的丝线,一针一线手工刺绣制作而成。花腰彝的刺绣工艺独特,色彩多用茶花红、梅红、紫黑、粉红、大红、黄、绿等颜色,刺绣针法多样,用“平绣”、“瓣绣”“挑花斜绣”等绣法。花腰刺绣的图案构思奇特,寓意吉祥,绣品有的雍容华贵,有的朴实大方,体现出花腰彝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海菜腔: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流传于建水、开远、通海、个旧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烟盒舞:烟盒舞从其广义说,它是中西南部彝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最早流行于山区彝家古寨,它舞蹈动作、伴奏乐器都很简单,形式灵活多样。后来传入都市,北京天安门广场,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都能见到跳烟盒舞的,由此可见烟盒舞的流传之广。
蒙自:蒙自市是云南省红河州下辖市之一,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蒙自市国土面积222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4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4%,主城区面积30.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省级蒙自经济开发区和省级红河工业园区。
斑锡工业园:忆“往锡”,峥嵘岁月稠。个旧,因锡而名,因锡而兴,因锡而名闻天下的世界锡都。云锡的生产被写进了英国大不列颠的百科辞典,“云锡”牌精锡,半个多世纪来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享有免检信誉。云锡前身是清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建办的个旧厂务招商局,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云锡己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锡生产加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锡化工中心、世界最大的锡材加工中心、世界最大的砷化工中心,以及世界级的稀贵金属研发中心。
锡是一种高品质纯锡的象征。斑锡工艺受到国内外金属工艺界的瞩目和盛赞,并被国际友人作为馈赠和收获精品。斑锡和斑铜并称为云南工艺品界的两朵奇葩。
文化的鼎力传承,需要前仆后继。令专业渐臻佳境,需天时地利人和。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坚持和传承锡文化,着重推动地区锡产业发展,并完整地保留了“斑锡技艺”这一云南省非特质文化遗产。
锡文化创意产业园锡工艺品制作是继承锡都300年锡工艺大师的传统精湛手艺并结合现代高科技技术,进行制模、精铸、锉平、打磨、打孔、焊接、手工抛光、显斑及抗氧化腐蚀、质检、包装等几十道工序精制而成。
锡文化创意产业园设有个旧锡工艺品区,青铜器工艺品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等。己全面建设成为集创意、生产、研发、销售、吃、住、娱、购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园。
过桥米线:过桥米线汤是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而成的。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马鞍底乡:马鞍底乡位于县城东部,东、南、西部与越南老街省坝洒县迤底乡和莱州省封土县瑶山乡接壤,北与勐桥乡为邻。全乡人口17348人,世居着苗、瑶、哈尼、彝、汉5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964人,占总人口97.8%。马鞍底乡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占99%,海拔高差悬殊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干湿分明,属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67.7%。
中国·红河蝴蝶谷展览馆位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乡境内,于2009年被科学家研究发现。谷内蝴蝶种类有400多种,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专家的深入研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媒体的报道,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的神秘面纱被渐渐揭开,名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红河蝴蝶谷展览馆位于金平县马鞍底乡,距马鞍底乡政府驻地0.65公里。展览馆于2010年11月筹备,2011年5月开馆,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共有三层,一楼陈列蝴蝶、瀑布、草原、天生桥、古茶树、民族风情等展板,二楼陈列蝴蝶标本,共有11科276种1976只蝴蝶,蝴蝶标本一部分来源于西南林业学院刘家柱、周雪松老师于1999年至今采集的标本,一部分由金平蝴蝶专家朱贵平老师采集制作,第三部分是蝴蝶谷管理中心杨镇文主任带领护林员收集制作,内有最珍贵、最大、最小、最多的“四最”蝴蝶。标本陈列室内的陈列架、标本盒和采集成本耗资16多万元,其种类在国内首屈一指。三楼陈列马鞍底地形沙盘一个,有多媒体室一间,陈放投影仪、音响等器材,可播放有关马鞍底蝴蝶资源及生态情况的影像资料。马鞍底的蝴蝶谷展览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乡镇级别的展览馆,也是蝴蝶种类最丰富的展览馆。
拉登瀑布
金平县拉登景观瀑布群位于金平县东部马鞍底乡境内,距金平县城146余千米。是金平县旅游景观资源最为壮观的生态型旅游景区。自然景观特别优美,在全国有“旅游秘境”的美称。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词作家田汉曾到过此景区,对其景色深有感触,留下了赞颂马鞍底旅游风景文化作品。五台山最高峰海拔3012米,最低海拔200米,原始森林广布,年平均降雨量达2500毫米,由于海拔高差大,水资源十分丰富,自上而下形成了五台山(以拉登河流域为主)的瀑布群。在仅两公里范围内分布着罕见的9级瀑布。
建水古城:建水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建水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建水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文庙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5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到7.6万平方米,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在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笔礼(4—7岁儿童),是中国传统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作为少儿进入人生学习阶段的纪念仪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笔礼”即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在古代,“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在建水文庙里举行开笔礼仪式,留下的影响更为深远,是贯通教育心理科学的启蒙教育形式。
成童礼(12-15岁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礼记》上说:“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即长成大孩子,“舞象,学射御”即学习武术、射箭等保家卫国的本领。年满12-15岁的孩子以此礼仪,告别幼年,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迈入少年时代,树立明礼、中信、孝义等多方面的传统理念,树立报效祖国的大志。
建水紫陶: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其制作源远流长,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