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县倾力推进马鞍底乡标水岩民俗文化村建设

金平县倾力推进马鞍底乡标水岩民俗文化村建设

2017-04-27

 在“美丽家园”建设中,为加快金平县旅游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弘扬民俗民间文化传统,彰显民族民俗风情特色,将马鞍底乡村水岩打造成为具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整体功能的哈尼民俗文化村,村寨整体建筑风格为哈尼民居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哈尼农耕文化特色。

  打造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标水岩村隶属于金平县马鞍底乡中寨行政村,全村国土面积1.69 平方公里,世居哈尼族,有农户70户,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是“中国•红河蝴蝶谷”旅游核心区,依山傍水,景色怡人。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建设规划面积45776平方米,房屋占地面积9296平方米,道路占地面积45776平方米,绿化面积26040平方米,绿化率为56.89%,建设哈尼族蘑菇房70栋9296平方米,财政、扶贫拨入资金共计1001万元,帮助农户贷款资金89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06万元,加大标水岩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以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整合资源,对全村民居、道路、绿化、水景、排污、广场等设施进行新建和改造,把民居和广场的设计与哈尼民俗旅游融为一体,充分展示当地的文化气息和民俗特色,整体规划建设为农民而设计,让设计服务于农民,关注农民的生存环境,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低碳、节能、节地、可持续发展的主张,构建人与自然、与生态、与民族和谐发展的新村庄。

  推介一个民俗文化浓厚的旅游品牌

  哈尼族的民俗风情活动,记录着哈尼群众上千年的文化事像。生活在边陲之地的哈尼山老百姓,在风光秀丽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孕育了哈尼族独特的人文风情,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活动两者水乳交融般地神合在一起,这种“天人合一”的神奇境界,构成了哈尼族民俗文化独具的无限魅力。近年来,金平县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保护第一、合理开发”规划理念,有效整合标水岩村民俗文化资源,以“中国•红河蝴蝶谷”景区的瀑布、蝴蝶和哈尼民风民俗文化来丰满标水岩民俗文化村的意境元素,有序建设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积极营造民俗休闲氛围,将标水岩民俗文化村建设成为以“民俗文化”为旅游品牌的金平县重要旅游景区。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标水岩村农户大力扶持,大力发展旅游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引导农户经营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庭院达到绿化、美化、净化、硬化,接待设施和旅游设施齐备的农家乐,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经营意识,使村民的传统文明意识得到发扬,现代文明意识迅速增强。

  培养一支演艺民族文化的队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培养一支队伍,传承哈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要求,也是一个时代的要求,培养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是开展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工程。在标水岩瀑布下,伴着纷飞的蝴蝶,一支支舞蹈舞动了美丽家园,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唱响幸福生活。这就是标水岩村民族文艺队用他们的特长助力“美丽家园”建设,反映农村新变化新气象,歌颂了党的为民好政策。为把标水岩村打造成为民俗文化村,着力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文化优势,标水岩村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发培养各类民族文艺人才资源,把村里能唱善舞的群众召集起来,组建一支以哈尼青年为主的民族文艺队,由本村民族文化宣传员组织练习和编排歌舞,邀请县民族歌舞团、乡文化站专业人员到村指导和培养,通过专业化、针对性的训练,不断提高民族文艺队的表演技能。在哈尼族节庆日里,组织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民族文艺队农闲时就活跃在“村乡大舞台”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激发农民对民族文化的迫切要求,农村民族文艺队建设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标水岩村民族文艺队从组建时的5人迅速增加到14人,自编自演一批民族歌舞节目,受邀到周边乡村进行演出,深受各族群众好评。

相关线路